當前,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電子零售新業態蓬勃發展,只需使用手機線上選物下單,通過人臉識別完成支付驗證,就能獲得商品送貨上門、即買即用等服務,使日常生活更加高效便捷。
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應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提防“數據刺客”暗中竊密的多重手段。

安全隱患需留心
寄送定位關聯點位畫像
通過App、小程序等渠道,由手機下單將物品配送到指定位置的服務正逐漸流行。然而,部分線上商超在提供配送服務時,為獲取買家的精確配送位置,可能會在配送地圖上自動標注出一些敏感區域和點位,并根據消費頻次、商品偏好、社交圖譜等信息進行關聯分析,形成該地區或點位的用戶畫像。
這些看似普通、用于正常經營的信息數據,一旦被竊取,可能成為境外間諜情報機關或個別別有用心之人進行竊密滲透、技術攻擊等不法行為的突破口。
刷臉支付竊取生物信息
隨處可見的自動販賣機,可通過掃碼、“刷臉”等方式購買商品,即買即取、操作簡便。
然而,此類設備通常搭載錄音錄像、生物識別模塊,并配置有動態人臉識別、紅外成像等技術,能夠采集周邊往來人員面部特征和使用者的虹膜紋路等生物識別信息。個別設備開啟刷臉功能獲取人臉數據后,還會進一步要求用戶提供手機號、性別、出生年月等個人隱私信息,若其后臺連接的信息系統存在安全漏洞,可能被攻擊者入侵,進而引發數據泄露風險。
電子零售行業的快速發展讓便利生活觸手可及,但面對其中潛在的風險隱患,我們應當提高警惕,自覺筑牢安全防線,悉心守護數據隱私和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