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國行版已經在10月17日開啟預售,10月22日即將全面發售。與此同時,有博主爆料下半年末到明年初,大部分手機品牌都會上eSIM。
近日三大運營商官方微信公眾號先后發文指出,目前,eSIM業務仍處在商用試驗階段,僅支持線下自有營業廳受理業務,且需要本人攜帶有效身份證件原件和eSIM手機到廳辦理,在營業廳內現場激活eSIM號碼并測試通信功能正常。
費用方面,eSIM手機所辦理的套餐、資費、付費方式與現行的移動電話業務保持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eSIM業務當前僅支持國行版iPhone Air(型號A3518)一款機型,更多型號將在后續陸續更新。此外,每臺eSIM手機最多可綁定2個eSIM號碼。
中國移動市場經營部副總經理孫世偉此前曾向媒體表示,中國移動將推出更多既支持傳統物理SIM卡、又支持eSIM的手機產品,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同時開展eSIM芯片與操作系統的國產化技術攻關,研究開發功能更強、更加安全的eSIM終端和芯片。

圖片轉自中國電信官方微信公眾號
簡單來說,eSIM就是虛擬的SIM卡,是一種將實體SIM卡功能集成到手機內置芯片中的技術。除了提升手機的便捷性,去掉SIM卡槽后,也更容易實現“一體化通信芯片”與內部布局創新,主板空間可重新規劃,布局更靈活,尤其是高端折疊手機、衛星通信手機、AI手機等,對空間極其敏感,eSIM讓它們能騰出更多結構體積用于更大電池、散熱模組或AI加速芯片。
但這種技術也存在劣勢,例如不利于實名制管理和信息安全,甚至可能導致數據泄露和電信詐騙。
耐人尋味的是,eSIM同樣會加劇國內運營商之間的博弈。“對運營商而言,eSIM減少了辦卡、補卡等業務場景中的用戶觸點及相關收入。但同時,它也降低了用戶更換運營商的門檻。以中國聯通為例,通過與智能硬件廠商合作率先積累eSIM技術并推動相關業務,有助于實現差異化突破,帶來新增用戶轉化。”Canalys手機研究負責人劉藝璇此前曾對觀察者網表示。
根據三大運營商的財報,目前個人用戶收入是運營商收入的重要來源,引入eSIM模式,消費者更換運營商的便捷性將顯著提升,或將為運營商個人端收入帶來一定不確定性,也會進一步推動運營商商業運營模式變革。
日前,三大運營商移動、聯通、電信先后官宣,已獲得工信部eSIM手機商用試驗批復許可,并在全國上線eSIM手機辦理業務。
中國聯通市場部副總經理尹少春近期透露道,蘋果公司發布了一個新版的eSIM手機,未來在安卓和鴻蒙操作系統下都有相應的eSIM手機的支持,可能在年底之前就能看到其他制式的eSIM手機上市。目前已經有超過17萬的用戶做了預定。此前,江蘇電信也發文表示,華為、OPPO等國內廠商也將陸續上市eSIM手機。
繼蘋果iPhone Air國行版率先支持eSIM后,OPPO已迅速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