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剛過不久,高速服務區充電樁前的長隊卻成了新能源車主們揮之不去的噩夢。
湖南官莊服務區,車主辰女士手持49號排隊單,在35℃高溫下苦等3小時才充上電;京哈高速某服務區更出現60號的叫號屏,車主王先生苦笑“比春運搶票還難”。
圖片
這場被戲稱為“充電8日游”的全民鬧劇背后,是1250萬輛新能源車涌上高速的集體焦慮,也讓國家剛出臺的“充電樁三年倍增計劃”突然成為焦點——到2027年建成2800萬座充電樁,真能讓新能源車主告別“排隊4小時、充電1小時”的荒誕劇情嗎?
充電樁真的不夠用嗎?數據背后的結構性矛盾
從全國數據看,我國充電樁數量已達1669.6萬臺,新能源車3689萬輛,車樁比2.2:1的官方數據似乎顯示“基本夠用”。
但這個平均數掩蓋了致命的結構性失衡:高速服務區充電樁占比不足1%,卻要承受節假日10倍于平日的需求沖擊。
圖片
國家電網監測顯示,國慶期間全國超三分之一服務區充電樁使用率突破120%,部分站點單日服務量達2000輛次,而平日這些樁的閑置率超70%,相當于10個樁里7個在“曬太陽”。
更棘手的是區域鴻溝。東部沿海省份集中了66.7%的公共充電樁,廣東一省就有超100萬臺,而西部某縣整個轄區僅3臺快充樁。這種“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的分布,讓四川車主李女士的經歷成為常態:“從成都到西昌500公里,沿途4個服務區只有1個能充電,排隊時續航只剩50公里,空調都不敢開。”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