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從最初的“里程焦慮”,到后來的“續航焦慮”“補能焦慮”,再到如今衍生出的“殘值焦慮”“迭代焦慮”等等,新能源車主的焦慮譜系也隨著整個產業迭代過程不斷演變。
然而,“節假日高速充電焦慮”卻在當中顯得有些另類,它并非常態化困擾,卻總能在特定時刻給予大家“致命一擊”。
“排四十幾號,睡一覺都醒了還沒等到叫號”“排隊4小時,充電3小時,又是在服務區的美好一天”——2025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在進出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等城市的高速服務區里,新能源車主的類似吐槽再度刷屏社交平臺。
高速充電樁前蜿蜒的長隊與手持號牌(紙條)焦灼等待的人群,構成了這個假期的獨特景觀。
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600萬輛、體量邁過10%關口的行業背景下,節假日長途出行的補能問題卻屢屢挑戰新能源車主向往的便捷與自由。關于“長假開電動爹回家”的討論,多年下來更是頗有演變成“賽博民俗”的意味。

這場周期性上演的“充電焦慮癥”,不僅讓數百萬車主的假期體驗打了折扣,更拋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充電樁建設國家上下奮戰了多年,為何在節假日高峰時段,高速充電難的困境依然難解?
這背后,究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未能跟上產業狂奔的速度,還是存在更深層次的系統性矛盾?

樁數全球第一背后的產業缺口
國慶連上中秋佳節本是闔家出游的美好時光,但對于眾多新能源汽車車主而言,這個假期的高速公路體驗,卻因一樁難求的“充電焦慮”而大打折扣。

此情此景,也的確很容易讓人得出“充電樁還是太少”的直觀結論。畢竟,當需求集中爆發而供給難以滿足時,數量上的不足往往是第一反應。
我們先上結論:我國近些年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成效斐然,充電樁體量和增速都是毫無爭議的全球第一。
國家能源局披露,截至2025年8月底,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槍)總數達到1734.8萬個,同比增長53.5%。其中,公共充電設施(槍)431.6萬個,同比增長37.8%。
而如果說總量上的領先還不夠具體,那么再聚焦到與出行密切相關的高速公路服務區。 據統計,早在2024年底,我國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充電樁覆蓋率就已高達98%,這意味著在廣袤國土上縱橫交錯的高速路網中,幾乎每一個你能抵達的服務區,都已配備了充電設施。
有了總量和覆蓋率的雙重保障,我們不妨再審視一下宏觀的車樁配比。 若以2025年6月新能源汽車3689萬輛(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最新數據)的保有量計算,平均下來,不到2.5輛新能源車就能“共享”一個充電樁。
上述數據如果單獨審視,無一不彰顯著我國在新能源基建領域的巨大投入和顯著成效,勾勒出一幅供需兩旺、保障充足的樂觀圖景。按理說,有了這樣的基礎,國慶假期的高速充電不應成為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