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外灘大會“規范AI內容 共筑清朗生態”見解論壇上,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編制并發布《AI新治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與傳播風險治理觀察》報告。

“AI新治向”重磅報告首發、實驗“AI造假”路人反應、專家獻策“AI謠言”治理、脫口秀拋梗“AI新生活”……9月12日下午,以“規范AI內容 共筑清朗生態”為主題的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匯聚AI治理專家學者、企業精英、青年學子及青少年代表,圍繞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及傳播過程中的風險挑戰議題深入探討。據悉,本次論壇由南方都市報社、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中國互聯網協會人工智能工作委員會、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辦。
多元協同共筑清朗生態
最新報告聚焦AI風險治理
活動現場,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代表、南方都市報社主編劉江濤致辭表示,AI已經滲入日常生活當中,未來還將從根本上改變諸多方面,但社會也需要形成共識,要對AI保持一份足夠的清醒,按照國家的相關要求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南都愿意做“鋪路石”,或是“吹哨者”,與多方協力共建智慧交流平臺。
中國互聯網協會人工智能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鄧凱在致辭時指出,應對AI內容治理挑戰可從三方面著力:一是強化標準與技術治理,加快研制AI內容識別、溯源等相關標準規范,推廣數字水印、內容標識等技術;二是推動多元協同共治,構建政府、企業、協會等多方協同治理機制,促進信息共享與規則共建;三是踐行科技向善,將社會責任與倫理要求置于技術發展的重要位置,重點保護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讓AI發展更有溫度、更負責任。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AI謠言傳播、隱私安全等新型風險,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次活動上,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編制發布了《AI新治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與傳播風險觀察》報告。據悉,去年至今,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持續開展“AI新治向”系列課題研究,聚焦內容生態、算法倫理、個人信息保護、未成年人保護等關鍵議題,努力為AI安全發展提供扎實的調研支撐和決策參考。該報告依托南都大數據研究院近一年來對百起風險事件的調查、數千份問卷調研及多輪社會實驗為基礎,嘗試揭示生成式AI伴生的多類風險,解析AI虛假內容傳播鏈,并提出“多措并舉,多元共治”治理建議,讓AI安全為發展輸送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還通過街頭實驗與問卷調查,以AI假新聞為例深度解析其背后傳播機制。數據顯示,76.5%的受訪者表示曾多次遇到AI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