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歷屆畢業班級加入慶祝母校50華誕'千班萬元'班級捐贈活動,重拾青春熾熱初心,獻禮母校五十華誕!”據媒體報道,信陽師范大學近日在往年畢業生中發起“千班萬元”捐贈倡議,對有意向捐贈的畢業班級,倡議捐贈目標數額不低于1萬元。針對不同額度的捐款,校方將對捐款校友進行不同程度的答謝。這一倡議迅速引發網友質疑。
這份倡議之所以引發爭議,并不在于校慶捐款活動本身,而是所謂的“秉承自愿原則和公益性,多少不限”,暗含“任務指標”的攤派性,這會讓濃濃的母校情誼背負一種莫名的壓力感。
這份標定了捐贈金額的倡議,傷了誰?
傷了校友的感情。對許多校友而言,母校是承載青春美好記憶的地方,帶著母校的印記在社會上闖蕩,“功成名就”后盡可能回饋母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千班萬元”的倡議,會讓一些人感受到壓力。這個標定的目標就像一根無形的牽引繩,捐多了有負擔,捐少了沒面子。多少有些強制意味的捐贈倡議,難以真正做到完全自愿。
傷了母校的形象。校慶是什么?是校友重聚的青春派對,是回顧過往的成長紀念,是凝聚力量的情感共鳴。有網友評論:“母校給我的印象,原本是‘傳道授業’,現在變成了‘伸手要錢’。”母校固然有向前發展的需要,向校友募捐是其中的一種形式。但不能把母校的發展需要變成校友的必然義務,更不能把“求支持”變成“定指標”。此前,也有高校向校友發起捐贈倡議,即便是捐贈1分錢的校友,也會收到母校精心制作的電子感謝證書。這種不設金額門檻、只重情誼傳遞的暖心設計,充分體現了對校友心意的平等尊重,更彰顯了教育機構的人文溫度。其實,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是對母校的深情告白。
傷了捐贈的本質。捐贈的本質是什么?是“我想給”,而不是“要我給”;是“我愿意”,而不是“你要求”。眼下,從繳納班費到校慶捐贈,從購買校服到訂閱教輔,不少學校都打著“自愿”“愛心”或“教育所需”的旗號,實際卻以公開接龍、設定最低金額、道德綁架或區別對待等方式,對學生及家長形成隱性逼迫。“捐多少”“買多少”一旦與“有沒有面子”“受不受重視”掛上鉤,自愿就會大打折扣,捐贈就失去了它最珍貴的意義,只會讓人心生隔膜。
校慶是對教育初心的深情回望,不能淪為校友財富的“攀比競技場”。或許有人傾囊相助,或許有人默默祝福,但只要是源自真情的片瓦之誠,都是對母校最珍貴的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