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喪服制度(核心含義)
指古代親屬為死者服喪時,根據血緣親疏關系穿著的五種不同等級的喪服,服喪期和服飾規格依次遞減,體現宗法社會的等級制度。具體分為:
斬衰(cuī):最重喪服,粗麻布制成,不縫邊,服喪三年(如子女為父母、妻為夫)。
齊衰(zī cuī):次重喪服,縫邊,服喪期分一年(如孫為祖父母)、五月(如為曾祖父母)、三月(如為高祖父母)。
大功:粗熟麻布制成,服喪九月(如為堂兄弟、已嫁姊妹)。
小功:較細熟麻布,服喪五月(如為從祖父母、外祖父母)。
緦麻(sī má):最輕喪服,細麻布,服喪三月(如為族兄弟、岳父母)。
意義:通過喪服區分親疏,維護宗法倫理,所謂“出五服”即指親屬關系超出五代,無需服喪。
2. 地理區劃(先秦時期)
先秦文獻(如《尚書·禹貢》)中,“五服”指以王畿為中心向外延伸的五層行政或文化區域,每服五百里:
甸服:王畿直屬區,納糧賦。
侯服:諸侯封地,拱衛王室。
綏服(賓服):安撫教化區。
要服:邊疆羈縻區,松散管轄。
荒服:蠻夷居住地,名義臣屬。
注:此說多為理想化描述,實際歷史中未必嚴格實施。
3. 服飾等級(引申義)
泛指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等人的五種禮服,或不同場合的禮儀服飾(如吉服、兇服等),體現身份差異。
現代用法
家族關系:民間常說“出了五服”表示親屬關系疏遠(超出高祖至玄孫的五代)。
文化隱喻:用于形容嚴格的等級制度或親疏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