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央視新劇《以法之名》一開播就引發熱議,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大制作卻口碑翻車。這部由央視和最高檢聯合出品、知名導演傅東育執導的劇,開播首日收視率峰值沖到1.9039%,可短短兩天內評論區就被差評刷屏。觀眾吐槽最多的是劇情邏輯混亂,比如女律師當庭翻供時法警全程沒控制場面,檢察院主任押解嫌疑人時竟被“情感綁架”卸下手銬,這些情節被批為了制造沖突強行降智,跟現實差得太遠。
更讓人意外的是,爭議焦點集中在了雙料影帝張譯身上。他飾演的男主角洪亮從省檢察院高級檢察官轉行國企法務,這么大的人生轉折,劇里連辭職原因都沒交代清楚。有場審問老檢察官的戲,張譯坐在那兒眼神空洞表情木訥,等蔣欣飾演的角色沖進來理論時,他又突然變得唯唯諾諾,接電話都小心翼翼,這種“窩囊”的表演讓不少觀眾覺得別扭。
說起來張譯早年演技可是有口皆碑的。《士兵突擊》里史今班長退伍那場戲,他憋著眼淚的樣子看哭了多少人;《雞毛飛上天》里的陳江河,《追兇者也》里神經質的殺手,哪個角色不是活靈活現。可拿了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這些大獎后,他演的角色反而越來越像了。《狂飆》里的安欣忍辱負重,《他是誰》里的衛國平眉頭緊鎖,《滿江紅》里刻意壓低嗓音,部部戲都帶著“欲言又止”的憋屈感,有觀眾調侃“張譯一出場,劇情能猜一半”。
為啥會這樣?看看他的工作量就知道了。2019到2022年四年接了16部戲,2022年一年就進了6個劇組,這種連軸轉的節奏誰受得了?2023年簡直是“張譯年”,《狂飆》熱度沒散《他是誰》就跟上,中間還有《滿江紅》等電影輪番上陣,觀眾再喜歡也架不住審美疲勞啊。《他是誰》評分從8.2跌到5.6,角色固化被指是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