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城市隱藏副本,被年輕人從博物館里找出來了。
從南京、江西到四川、湖北,擠進博物館吃一頓食堂飯,正成為年輕人逛館的標配。這些食堂大多并非售賣昂貴套餐的簡餐廳,而是曾經只提供給內部員工、志愿者,如今也向游客開放的“大鍋飯”。

△許多網友分享自己在博物館食堂吃飯的體驗。(圖/小紅書截圖)
外地游客會把博物館食堂當作深度游的隱藏關卡,旅行時一張以博物館為背景的午餐托盤照片,和珍貴文物同樣吸引目光。
本地年輕人則視其為城市生活的安全區,每天被“塌房”外賣背刺到沒脾氣的他們,偶爾到博物館看個展,還能享受和研究員、保安大哥“搶”同一鍋紅燒肉的快樂。
博物館,這個最不該惦記“吃”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年輕人的新飯堂?
01 博物館食堂,年輕人為啥搶著吃
上學時對食堂愛搭不理,工作后才發現那是不可多得的性價比天堂。如今,年輕人把這份覺悟帶進了博物館。
22元一葷一素的蓋澆飯,18元一份的面條,10塊錢一碟的豬頭肉,幾樣家常炒菜和足量米飯,看著著實簡單樸素,卻正好解決了年輕人逛博物館最實際的痛點——又累又餓,想要吃點好吃不貴的。
在規劃旅行目的地時,大多數人會把博物館列為重點打卡去處。對歷史文物不感興趣的游客,或許只會走馬觀花。而對于真正看進去了的觀賞者來說,參觀大型博物館,是一場體力和腦力的雙重馬拉松。
